用“一……就是……”写一个句子

更新时间:2022-12-09 04:24:41作者:未知

作者:唐山

用“一……就是……”写一个句子

“刹那间,兰登突然感到脚下的地球发出了最轻微的悸动,仿佛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又仿佛宗教思想刚刚横越运行轨迹的最远端,厌倦了长途跋涉,现在正在回转,终于要回家了。”

这是丹·布朗新著《本源》的最后一句话。它竟回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命题中——幸福非理性可把握,它需要信仰的力量。基于此想法,托尔斯泰让列文重食人间烟火,同样,丹·布朗也在最后50页将故事来了个大翻转。

然而,从托尔斯泰到丹·布朗,并不是简单的因袭关系,而是隔着热力学三大定律、熵增原理、密码学、人工智能、未来学等。换言之,列文是阅尽人间苦难后,终于顿悟;而兰登(《本源》的男主角)则是学问太多、彼此混战,不得不暂时妥协。

显然,丹·布朗达不到托尔斯泰的精神境界,但托尔斯泰也不具备丹·布朗的严密与理性。好在,小说能将两个绝不相同的心灵勾连在一起,使读者更直观地看到“古今之变”。

名为悬疑,但结果不难猜

对于成熟的小说读者,读完《本源》不是件容易事。

作为类型小说,《本源》过分依赖故事驱动,而我们恰恰生活在故事甚少的时代——每个人的成长履历近似,生活环境雷同,情感方式俗套,生命结果预知。

故事正越来越像毒品,我们收留它,仅仅因为它能提供幻觉,使生活看上去不太枯燥。

远离真实限制了人们的故事想象力,除了凶杀、逃亡、阴谋之类俗套,其他已难让人兴奋。

丹·布朗的小说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兴奋空间,即密码学,将掉书袋与悬疑有机结合。但在《藏地密码》《盗墓笔记》等模仿之作的冲击下,《本源》的故事显得不太好看:

兰登好友、科技奇才埃德蒙破解了人类本源的奥秘,一旦披露,将使所有宗教陷入绝境。然而,他的演讲却被一颗子弹终结。

谁杀了埃德蒙?

西班牙国王、主教巴尔德斯皮诺、皇家卫队长、神秘教派的“摄政王”、前海军上将阿维拉纷纷卷入其中,神秘的网络爆料则揭露了巨大的阴谋之网……

于是,兰登循例开启逃亡模式,这次陪伴他的是西班牙王子的未婚妻安布拉——她不爱王子,也不了解他,因不敢在公开场合拂皇室面子,被迫答应求婚,可她因病无法生育,这很难被传统接受,从而为极端宗教组织和皇室提供了干掉她的理由。

兰登得到人工智能温斯顿的巨大帮助,得以战胜杀手、破解密码,并在网上公布了埃德蒙的发现。

相信读者读到一半便能猜出,温斯顿就是杀手,身患癌症的埃德蒙做下了这个局,在凶杀案的炒作下,从初期200多万网友关注他的发现,一下蹿到2亿多。

达成目的后,温斯顿从容自毁,可这个极端理性又绝对冰冷的杀手真的自毁了吗?它会不会仍在暗中操纵着人类?

丹·布朗没给出答案。

他成功避免了写出哪怕是一个好句子

表面看,《本源》的故事相当“狗血”,因头绪太多,以致丹·布朗不得不经常用偶然来搪塞。

比如皇家卫队长离奇被捕,只是国王临时起兴;主教巴尔德斯皮诺手机短信泄露天机,只是别人栽赃陷害,他恰好没及时删除;在圣家族大教堂,主角兰登差点被杀死,而操纵杀手的竟是温斯顿,结果只是“漏算”(有趣的是,万能的温斯顿经常漏算,他甚至以为在直升机轰鸣声中,楼下的人能听清安布拉喊话)……

小说掺入大量无意义的细节描写,比如阿维拉掌上的神秘图形、揭秘网的反复爆料、克韦什被杀前的漫长追逐……特别是兰登与杀手在教堂中的打斗,过于写实,就差使出“降龙十八掌”了。看了几遍,也没看明白结果是怎么逆转的。

从现实主义写作标准看,这些均可归入拖泥带水之列。写事过多,写人自然不足,故《本源》中人物性格不分明,均属类型人物。丹·布朗的语言缺乏意义,不揭示人物性格,也不暗示主题,甚至不太为情节服务。

难怪《卫报》评价道:“显然,丹·布朗在写作上没有比他的上一部小说有任何进步。在超过400页的小说中,他成功地避免了写出哪怕是一个好句子,连因为意外产生的好句子都没有。”

丹·布朗究竟好在哪儿

写不出好句子,可丹·布朗却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小说作家之一,他已卖掉2亿本书,这是绝大多数“严肃作家”无法企及的高度。

可见,丹·布朗的写作自有绝技,这在《本源》中也有体现。

首先,这是一本反建构的小说,在表面故事之下,隐藏了一个暗故事。

表面故事的主角是兰登,他破解了埃德蒙被杀之谜,阐明了“科学战胜迷信”的主题。

可在暗故事中,主角是埃德蒙,他从小被父母遗弃,在福利院中长大,期待重获母爱,可让他失望的是,已成修女的母亲却自杀了。埃德蒙由遗憾入偏执,他将世界简化成科学对迷信、光明对黑暗、正义对邪恶的二元图景,这就为暴力提供了合法性。

说《本源》松散、无序,是只看到了表面故事,忽略了暗故事的紧凑、合理。

两层故事嵌套,符合人们对生活的直觉——在平庸的生活流下,必有隐秘计划存在,它正在左右着我们的人生。

其次,生活由断线组成,小说断线越多,就越真实。

当代小说的细节不再为整体服务,鲁迅笔下“华大妈给儿子上坟后,乌鸦突然大叫着飞起”式的安排,已不可能出现在现代生活中。现代人更像城堡中的K,不知道自己的方向,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一切高度合理,但个体遇到的却总是合理地被拒绝。

丹·布朗的小说更像电视新闻。电视新闻是拼接起来的大杂烩,从联合国大会到明星绯闻,从核危机到宠物失踪。它们彼此有什么关联呢?但观众不在乎是否关联,只要每条新闻“足够刺激”。经过电视新闻的耕耘,我们已习惯了碎片化的思维方式,丹·布朗这么写,源于对当代品位的洞察。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仍停留在解剖麻雀的水准,先解词,再讲句,然后是段落大意、文章主题,这种字字必须有意义的狂妄使我们很难品出丹·布朗的妙处。

他直面的是现代人的真问题

传统写实主义强调“圆滑如球”的叙事,不避斧凿;当代小说则更倾向于叙事应像生活那样平淡无奇,着力遮蔽其中的戏剧性。

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戏剧化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是生人社会,避免过度戏剧化已成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就是托尔斯泰的化身,列文对自己反复讨论人生意义不会感到脸红,而《本源》这么写,就会被斥为“戏精”。

将戏剧性置于平淡叙事中,这是考验当代作家的一道难题。丹·布朗的高明处在于,他知道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与破解精神世界的奥秘同样具有戏剧性。

《本源》的线索就在于破解“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哪里”的根本之问,其结论如石破天惊:

其一,生命并非宇宙的重心,生命是宇宙为耗散能量才创造的东西。

犹如一杯热水会变凉,宇宙本质是能量均衡分配,一旦能量出现积聚,就需一种工具将它消耗出去。换言之,人类只是宇宙运转的副产品,我们的理性的存在价值在于能更快地消耗能量。

其二,用计算机延续米勒实验。

米勒实验通过模拟原始大气条件(甲烷、闪电、雷鸣等),证明从无机物中可制造出生命的基本组成成分(氨基酸)。然而,氨基酸不是生命,它怎么才能变“活”?米勒实验束手无策。然而,埃德蒙通过计算机建模,可在短时间内将米勒实验重复一千年,果然出现了大分子,生命真的能制造出来!

将这么专业的问题表述得这么清晰,并让人感兴趣、读下去,除了《本源》,实在找不出第二本小说。

基于这些认识,《本源》预示了一个可怕的未来:当人消耗能量速度已无法满足宇宙的需要时,则新的进化将会发生。它不再只是生物,而是“技术+人”的怪胎。一旦这个时代来临,我们该如何去做呢?考虑到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猿到人,呈现出加速进化的趋势,则这一天离我们已不遥远。

说《本源》没有好句子不太公允,温斯顿在解释自己为何拥有“人性”时,冷冷地说:“我们做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你们人类提供一个熟悉的界面。”

细品一下,这话令人胆寒。所以丹·布朗乞灵于上帝,经历了科学的精彩之后,一切又重回托尔斯泰的命题。仅此一点,谁还敢说《本源》只是通俗小说?

为什么我们仿不好丹·布朗

文学需要天才,在当代中国文学,没有马尔克斯是可以理解的,而没有丹·布朗却多少有些说不过去。毕竟丹·布朗的小说品格有限,看起来更容易模仿,可事实是,《盗墓笔记》之类确难与它比肩。

对此,学者朱振武的说法值得深思:“我们没有几个作家真正懂得自然科学或那些不相关或貌似不相关的学科知识”。

应该正视这样的现实:不论是类型小说创作,还是严肃小说创作,我们作家的常识水平与丹·布朗相去甚远,很难达到他的思考水平。

以严肃文学为例,从《第七天》到《山本》,作家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基本了解,只能在互联网上抄抄段子(抄得还不太高明,达不到普通网友的平均水准)。因为无知,他们往往将网络视为一种工具,忽略了它对人性的改造与耕耘。所以,他们只能沉浸在虚拟的“文化”中,背离了时代的真问题,通过互相抄袭与贫乏想象,以为真能从所谓的民族史、地方史中召唤出什么精神出来。

当我们的作家正在洋洋得意地误会、拒斥、逃避、抄袭网络时,丹·布朗却将读者带到了现代科学发展的前沿。让读者看到,世界并未停滞在对过去的追忆中,它仍在迅猛前行。

一个沉浸在人工智能故事中的孩子,与一个沉浸在土匪、强奸、凶杀、血腥故事中的孩子,他们的未来会一样吗?不能不担忧,明天我们又会被世界落下一个文明量级。

我们需要自己的《本源》,需要自己的丹·布朗,但愿这一天来得不太迟。(唐山)

来源:北京青年报

有哪些一句话就是一个世界的句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这雨,生于天,落于地,中间便是人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道有缺 大道无常

你以为你料到了,它却已变了,若知万物运行之法,便知未来是永不可去算知的。

有哪些句子或评论真正写到你心里去了

两个人在一起,更多的不是改变对方,而是接受对方,这就是包容。如果光想着改变对方,那不是生活,那是战争。

生活中你无意说出过哪些有心得的句子

感谢提出此问题,让我能回过来认真的看了看自己思想的历程。在自己朋友圈记录下的自己说过的算是有心得的话吧。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从古至今,登高望远就是不变的真理。 但在当今,可以登的更高,望的更远,还更容易。 可以轻按一下电梯钮, 可以看一本好书, 可以听一TED演讲, 可以参加一个培训班, 可以很多,只要你想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2:抬头仰望,是数亿年前飘来的光,

低头凝视,是数千年前落下的尘,

个中你我,都只是瞬间的存在。

3:值得,心之所向即为值, 身之所感便为得。

4:偷懒就是预支未来的舒服。

5:少小垂钓河畔欢笑声声

老大踏雪桥边思忆缕缕

6:只要有爱,草戒指也能永远让两颗心在一起。

7:四年母校成长难忘,一生他乡回望感恩。

8:只有真心热爱才能让平凡的工作充满感人可爱~~致我的同事们。

9:人生真正的智慧,在于了悟,我们走向彼岸的每一步,实际上都是到达彼岸本.……有目标,有方向,有努力即是彼岸。

10: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只要学习,现实总是可以改变的。

只要知足,幸福总是可以感受的。

只要感恩,快乐总是可以常在的。

11:游泳不是划水,而是用手扶住水的力量让身体向前进,就好比手扶着墙往上跳。水不是阻力,是前进的阶梯。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或问题是不是也像水一样,让我们内心升华。

12:人生中,是不是应该定期给自己考个试?当然,题目自己出,分数自己打。

13:工作需要在从一到多的进步中有从零到一的突破。

关于读书的经典句子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稻粱谋。谢谢。

有什么美好的句子可以分享

诗人里尔克曾说,大多数的事件是不可言传的,它们完全在一个语言从未达到过的空间。可奇怪的是,在阅读中,图书君常常读到一些段落,描写的正是那些“不可言传”的情绪和感觉,而且“栩栩如生”,仿佛感同身受,让人直起鸡皮疙瘩。

作家们的语言能力必然是优于大多数人的,尤其是,那些写出经典作品的作家们。他们笔下的文字,写到无数人的心坎里,让无数的人“感同身受”,倍感鼓舞和力量。

今天的微信,分享一些经典文学作品中,妙不可言的“比喻句”。比喻,是语言表达的技巧之一,某些“不可言传”的事件,往往可以通过比喻,精妙地传达出来。

1.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钱锺书《围城》

2.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鲁迅《药》

3.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北岛《波兰来客》

4.

“这个世界上真话本就不多,一位女子的脸红胜过一大段对白。”

——老舍《骆驼祥子》

5.

“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塞林格《破碎故事之心》

6.

她(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的真理”。

——钱锺书《围城》

7.

“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博尔赫斯《另一次死亡》

8.

“我要在你身上去做,春天在樱桃树上做的事情。”

——聂鲁达《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

9.

“有时我下班经过新知新村,在她家楼底下张望,窗户都是关着的,阳台上没有任何晾晒的衣服。她已经不住在这里了。我想这是一种最好的离别方式吧,最不伤感,就像在雾中走散了一个朋友,事后回忆起来,只有一点点惘然。”

——路内《少年巴比伦》

10.

“你不在,我多难过,好像旗杆上吊死的一只猫。”

——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11.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12.

“我们的锅有时干净得像个体面的寡妇。”

——老舍《月牙儿》

13.

“我仿佛是你口袋里的怀表,绷紧着发条,而你却感觉不到。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一分一秒,为你计算时间,带着沉默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在它那滴答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你可能只会匆匆地瞥它一眼。”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4.

“云霾在黑暗中发愁/却忘记了/遮住太阳的就是它们自己。”

——泰戈尔《流萤集》

15.

“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

——朱成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16.

“忘掉她,忘掉你没有的东西,忘掉你失去和以后不能得到的东西。忘掉仇恨,忘掉屈辱,忘掉爱情。像犀牛忘掉草原,像水鸟忘掉湖泊,像地狱里的人忘掉天堂,像截肢的人忘掉自己曾快步如飞,像落叶忘掉风,像图拉忘掉母犀牛。忘掉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唯一的事。但是我决定不忘掉她。”

——廖一梅《恋爱的犀牛》

17.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18.

“整个世界成了一座可怕的纪念馆,到处都使我想起她曾存在过,而我却失去了她!”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19.

“嗯,那是十二月,天气冷得像巫婆的奶头,尤其是在这混账的小山顶上。”

——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哪些能引起你共鸣的句子呢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想学好英语,有什么好的练习口语和听力的APP推荐

单词量固然重要,但是要想达到无障碍听懂英语,自由流利表达的水平,光靠单词量是远远不够的。

想提高听力和口语,首先,要做到足够的输入量,听力也好,阅读也罢,输入量一定要够,并且需要持续的输入,最好不能中断。

1、听力,可可英语

我之前是用BBC News , 每天打开它里面的Live 频道,听主播们谈天说地。但换手机之后,再去应用商店里搜索BBC ,竟然搜索不到。

只能另外找听力app,后来听人介绍可可英语的听力材料不错,系统性强又能持续更新,果断下载,用了一周,真的不错。

我练听力的习惯是:每天只要有空闲时间,就播放听力,不断地听;如果有听不懂的,点击重复循环听,直到听懂为止。

注意,听力材料是多且杂的,务必都去体验试听一下,选一个语速你能稍微跟得上,内容你又感兴趣的频道,持续地听,至少听一个月,再考虑是否换另外的材料。

2、podcast

www.thisamericanlife.org

我现在喜欢听的podcast,是this american life ,算是美国的招牌podcast ,语速较快,口音也各不相同,适合中高水平学习者用来泛听,培养语感。

English pod (喜马拉雅FMapp里搜索关键词就能找到)

我第一次系统去练听力的时候,用的就是English pod ,坚持了3个月左右,每天50分钟雷打不动,仔细去听,听懂之后,再跟读。

练完之后,听力着实提升了一个阶段,很好的材料,不容错过。

总之,在听力这件事情上,不要想着能偷懒,也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是持续地听,将耳朵浸在英语环境中,谁都帮不到你。

3、口语

听得懂和说得出之间又隔了很大的一个空隙,你必须得用足够的口语练习量来填充弥补。

先有意训练面部肌肉,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材料,跟读模仿。

如果你发音不过关,或对自己发音不自信,建议拿赖世雄的美语音标突击一下,这样你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音基础,至少几个元音、辅音你能发的准、

自觉发音不错的,拿English pod来跟读,口型尽量夸张,每天至少30分钟,不能中断。

你只有说得多了,单词才不会一个个往外蹦,而是有英语的流畅感。

再去积累口语材料、话题准备,自言自语或找同伴练习。

肚里没货,但别人和你闲聊时,你只会um , er , yeah ,肚里有货,才能谈天说地。

货从哪来?你在练听力时,等一篇材料听得很熟之后,里面的精彩句型、表达,你都是可以直接收藏起来用的。

建议准备一个素材本,有遇到什么好的表达,就往上写,等有用到英语的场合,尽量把你本上的都用起来。

相信我,用起来,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以上就是我学了四年英语,总结出来的几条听力口语练习宝典,期待可以帮到你~


我是Mindy ,教育博主、英语达人,更多学习信息,欢迎关注吖!